審核專家:桃子
國家心理咨詢師
追劇看電影時,總是忍不住要搭配一些小零食才會感到心滿意足;路過煙火升騰散發著誘人香味的燒烤小攤時,不由得停下腳步擼兩個串;深夜刷到看起來色澤鮮艷、口感豐富的美食視頻時,眼淚忍不住從嘴角噴涌而出,甚至都能隔著屏幕聞到美食的香味,然后就點開了外賣軟件……
這誰忍得住啊來源丨小編
別不承認,你肯定也有過類似上面的經歷。即使當時其實并不感覺到餓,也不妨礙我們產生“我餓了”的想法,然后驅動身體去進食。
事實上,根據相關科學研究,當一個人忍不住想吃東西時,要么就是因為長時間缺少食物而迫不及待想要獲得食物,也就是真的餓了;要么就是由食物的刺激特性引起的針對某種食物的食欲,也就是“嘴饞了”。
來源丨pixabay
那么,應該怎么區分自己是真的餓了,還是因為嘴饞想吃東西呢?人在不餓的時候為什么還會想吃東西呢?
享樂饑餓與穩態饑餓
根據進食時身體所處的兩種不同狀態,心理學上將饑餓分為“享樂饑餓”和“穩態饑餓”。
所謂“享樂饑餓”,就是身體本來沒有產生迫切的對食物的需求感,但是由于受到食物的色、香、味和口感等特性刺激,出于對味覺刺激的渴望而出現的“偽饑餓”。本質上是由人體對快樂感和滿足感的心理渴望引起的,并不是因為人體真的缺少食物來供能。
來源丨pixabay
而“穩態饑餓”指的就是當胃持續分泌胃液,但胃里面的食物已經消化完了,胃就會加強收縮力度,并將這種信號傳遞給大腦,大腦通過分析得出饑餓的感覺,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饑餓”。
為什么明明不餓還是想吃?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明明不餓卻還想吃東西的現象呢?
這個現象與大腦中相關腦區的獎賞機制有關。研究采用食物圖片或美味奶昔等食物管道液體作為刺激材料,考察食物線索和食物本身引起的大腦獎賞相關腦區的神經激活現象,隨著飲食領域中腦成像的研究逐漸增多,研究人員發現肥胖個體在加工食物線索 (多是圖片) 時不僅在視覺、記憶和獎賞價值等相關腦區激活強度增強,而且在認知控制相關腦區激活強度降低。同時腦島和眶額皮層等獎賞相關腦區有更強激活,而且激活強度與食物熱量呈正相關。
來源丨pixabay
也就是說,當加工食物線索(尤其是高熱量食物圖片) 時,獎賞相關腦區的過度激活及執行控制腦區的活動減弱可能是個體抵擋不住食物誘惑進而產生過度進食行為的神經生理基礎。
此外,攝入高糖高熱量食物還會促進身體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多巴胺作為體內的一種神經遞質,會影響人的情緒和感覺,當多巴胺濃度增加的時候,就會讓人體產生愉悅的感覺,這樣就激活了大腦內的獎賞系統,也使人們常常在受到情緒困擾時,會將吃一頓美食作為一種宣泄方式。
多巴胺路徑 來源丨百度百科
但是重復進行這種激活獎賞機制的行為會誘發情緒化進食,從而使機體對高糖食物的需求和耐受程度增加,形成惡性循環,造成體重過重甚至肥胖,威脅身體健康。因此一旦發現自己長期處在“不餓卻還想吃東西”的狀態下,就要有意識地去控制多余的食欲。控制多余的食欲
如何控制多余的食欲呢?首先要調整進食順序,減慢進食速度。
在吃東西時,先選擇一些飽腹感強的水果和粗糧等占據部分進食空間,再放慢咀嚼速度,通過細嚼慢咽留給胃腸道足夠的消化時間,確保食物被充分消化吸收的同時減輕胃腸道的負擔,還能為飽腹信號傳遞到大腦留足反應時間。
來源丨pixabay
其次要科學規律進食。盡量做到每天按時準時進餐,并按照早、中、晚餐的不同需求做好膳食營養搭配,在保證攝入足量優質蛋白的同時,搭配攝入淀粉類碳水主食以及足量的水果蔬菜,科學進食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最后要關注自己的情緒,學會釋放心理壓力。當人體長期心理壓力過大時,壓力激素皮質醇的分泌會增加,會使人更無法控制食欲,更容易暴飲暴食。因此當自身壓力過大時,一定要學會疏解情緒,找到合適的方式釋放壓力,必要時應該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不能等到壓力壓垮身體健康的時候才追悔莫及。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或加入深i科普群,不定時分享各類科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