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22am4"></nav>
<xmp id="22am4">
  • <menu id="22am4"><menu id="22am4"></menu></menu>
  • <menu id="22am4"><menu id="22am4"></menu></menu>
    <xmp id="22am4">
    人文科普:巴爾扎克筆下的中國造紙術
    發布時間:2023-08-14
    瀏覽次數:830

    《天工開物》中描寫古代造紙術的插圖(圖片由作者提供)


    很多人都讀過法國作家巴爾扎克(1799—1850)《人間喜劇》中的重要代表作《幻滅》,這部小說的主人公大衛·賽夏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科學實業家,他一心致力于研究用新型原料造紙,并在中國造紙術專著的啟發下做了很多試驗,最后因遭到奸商暗算而放棄發明專利,從而使他的科學研究的幻想破滅,成了真正的“人間悲劇”。


    巴爾扎克在《幻滅》中通過大衛之口說,“我們要解決的造紙問題,對于文學、科學、政治重要無比”“目前造紙還用破舊的苧麻布和亞麻布,這種原料很貴。法國出版業的大發展因此延遲了”“由于原料關系,中國紙一開始就勝過我們的紙。中國紙又薄又細潔,比我們的好多了,而且這些可貴的特點并不減少紙的韌性,不管怎么薄,還是不透明的。當年大家對中國紙極感興趣”。


    大衛還特別提到,“中國紙既不是由絲絮所造,也不是由楮所造,而是由搗碎的竹纖維做成紙漿。格魯賢神甫收藏一部附有說明全部制造過程插圖的論造紙技術的中國書,他指給我們看紙坊里堆積的大批竹竿,圖畫得很細。我聽了這話,把前人做過的試驗整理了一下,開始研究”。


    以上譯文,采自我國翻譯家傅雷的中譯本《幻滅》,并經我國科技史家潘吉星重新校譯。據潘吉星考證,“格魯賢神甫”確有其人,他是一位法國耶穌會士兼漢學家;而“附有說明全部制造過程插圖的論造紙技術的中國書”則正是我國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的名著《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的明末、清初兩種版本在18世紀已傳入法國,入藏于巴黎的皇家文庫,今藏于巴黎國立圖書館。格魯賢曾任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侍讀官和親王殿下圖書館館長,有機會出入皇家文庫,并從漢文藏書中看到《天工開物》,甚至也不能排除他本人擁有此書的可能性。而附有插圖描述竹紙制造的《天工開物》“系青章”也在《幻滅》出版前三年(1840年)由巴黎法蘭西學院漢語教授儒蓮譯成法文,發表在法國最高科學刊物《科學院院報》第10卷上。


    此后,儒蓮又與法國化學家商畢昂合作,將《天工開物》的八章摘譯成法文,出版了《中華帝國工業之今昔》一書。巴爾扎克在《幻滅》中描述的格魯賢藏有中國造紙技術專著的情節,從一個側面證明了當時《天工開物》已在歐洲學者中流傳。


    廣見博聞的巴爾扎克獨具慧眼,以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作為小說創作題材,在《幻滅》中對中國造紙技術的論述以及對法譯《天工開物》章節的介紹,充分體現了《天工開物》對西方文明的巨大影響。


    巴爾扎克不愧為文學巨匠。恩格斯在評論《人間喜劇》時曾說過:“我從這里,甚至在經濟細節方面所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當時所有職業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里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span>


    (作者系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技館原館長、研究員)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